《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10期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教育公平研究
❖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理论框架与价值逻辑
摘要:教育是个体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在英国社会流动性较弱的背景下,现行高校的招生录取制度、大学排行榜不合理的价值引导,进一步限制了贫困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对此,英国学者在多学科的研究视野下,利用国内立体多元的数据收集系统,发布了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报告,肯定普通院校在促进社会流动性中的贡献。该排名不仅在指标体系选择、数据库来源、排名方法等设计要素上具有鲜明的英国特色,而且还体现出呼吁教育公平、重塑高校责任、立足学生增值的价值逻辑,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贫困学生的阶层跨越和社会流动问题,推动高等教育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教育公平
作者:余小波,男,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怡然,女,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张欢欢,女,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域外四国教育优质均衡的议题及政策旨趣
摘要: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构建的优质均衡指标,选择芬兰、日本、韩国、美国四个国家分析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及政策旨趣。研究发现:一是四国呈现出不同的政策工具选择特征,芬兰采取“高质量的全纳教育”,日本采用“政府主导下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韩国推行“教育平准化向多样化转型”,美国则将“资源配置市场化与政府问责相结合”;二是四国均经历了入学机会均等阶段、教育过程公平与优质资源均衡配置阶段、教育结果公平与个性化教育阶段;三是各国政策主要关注资源投入与配置方式、教师发展与教师流动、学校治理模式、弱势群体补偿四大议题。综合来看,四国教育优质均衡政策是在均衡本位和质量本位两种旨趣中不断调适,动态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芬兰;日本;韩国;美国
作者:李睿淼,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曼丽,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智利是如何推进新公共教育改革的——基于智利四部教育法令文本的分析
摘要:公共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石。智利政府2017年颁布的新公共教育法揭开了其新公共教育改革的序幕,这是智利教育改革史上的历史性突破。自此之后,智利先后在2018年、2020年和2021年出台了三部教育改革法令,旨在通过新公共教育改革建立一个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公共教育体系。智利新公共教育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在政府主导和统筹规划下,为公共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并通过教育改革解决社会诸多冲突矛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智利政府主要通过设立相关教育机构、颁布配套措施、制定公共教育战略、明确教育人员职责和允许教育机构自主决策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其公共教育体系,进而不断激发公共教育体制的创新性,确保公共教育改革的连续性,凸显公共教育发展的指向性,增强公共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智利新公共教育改革在价值取向上彰显出追求公平、提高质量、全面服务和协同合作等核心理念。
关键词:智利;新公共教育改革;国家主导;教育法令
作者:袁利平,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琳,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加拿大“生态学校计划”:理念、框架与实践特色——以安大略省为例
摘要:“生态学校计划”作为一项国际项目,最早源于欧洲,到目前为止,发展已遍布全球。加拿大安大略省K-12学校于1999年开始响应此项计划,在秉承环境哲学与生态伦理学和“卢卡斯”生态教育模式的理念基础上,形成了团队协作与生态领导力、能源节约与“浪费最小化”、学校地面绿化、课程资源和战略伙伴协同运作五大关键领域为一体的认证框架。目前,加拿大越来越多的K-12学校参与了“生态学校计划”的认证,并在多年的实施中形成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和以立体化、跨学科的本土课程资源为教学推进,以及集综合性、创新性与持续性为一体的项目规划与运作等鲜明的实践特色。
关键词:生态学校计划;K-12学校;生态素养;环境教育
作者:常甜,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马早明,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球早期学者职业发展困境、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各国早期学者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普遍遭遇到各种职业发展困境。各国早期学者职业发展的困境可归纳为“四对冲突”,即潜心研究与快出成果、科研投入与其他工作、学术追求与生活需求、孤独迷茫与难以融入之间的矛盾。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减少、固定学术职位竞争激烈、高等教育管理强调绩效指标等。世界各国大多给予早期学者多种经费资助以保障正常学术生活,加强职业发展指导以缓减职业发展困惑,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以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等政策措施。
关键词:早期学者;职业发展;身份转换;政策扶持
作者:樊秀娣,女,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阮文洁,女,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以程序规制推进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改革——基于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的考察
摘要:在全球博士教育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建立公正、合理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程序对规范博士学位管理,保障博士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呈现与比较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程序的主要环节——成立评审委员会、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和博士候选人答辩,可以发现:英国强调程序连贯性,关注对博士候选人的综合评定;澳大利亚注重外部审查,审查过程以论文质量为核心;挪威采用公开审查,重视外界对博士候选人的认可。上述特征的形成源于三国在因循本国传统的同时,嵌入并重构了他国经验。这也昭示 :以程序规制推进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改革需突破“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的限制,明确自身需求并仔细审查他国经验的适用性,探寻符合正义原则的评价程序。
关键词:博士教育;学位授予;评价程序;论文评价
作者:陈玥,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王灵菁,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德国未来集群计划“研-产-服”:特征导向及运行模式
摘要:在“研究-生产-服务”发展模式导向下,2019年,德国打造了具有鲜明供需特色的未来集群计划。该计划将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其商业化价值和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相互关联,形成运作良好的区域内创新转化网络,并使得高校与社会、商业和其他高校间紧密联系,在技术、文化和管理等方面获得支持以推动创新,促使高校通过科研积极回应社会需求。能够获得该计划批准的项目都须经过概念设计、项目构思和落地实施三个阶段,并接受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指标体系的严格审核。根据对特征项目“交通集群”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通过调动整合资源、统筹把握重点、开展共同协作等措施,对该计划内各项目的成果产出和转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未来集群计划;高校;科研;创新
作者:陈志伟,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廖智鑫,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余烁,女,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智能革命与教育变革研究
❖美国大学数字公民培养与网络失范行为治理
摘要:在数字技术时代,大学生作为引领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具备数字安全与法律意识、数字礼仪、数字素养、数字参与等核心素养,可以使其尽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美国大学通过优化数字公民素养课程、实施数字伦理课程跨学科教学、联合图书馆推进数字素养教育、利用数字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社区参与能力等路径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安全、合法和合乎道德的互联网行为。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网络失范行为,美国大学通过加强版权法律教育、建立举报机制、设置行为准则、诉诸法律等手段予以治理。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公民;数字素养;网络失范行为治理
作者:於荣,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媛媛,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欧盟数字能力融入职业教育的行动逻辑与改革路向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与新技术革命交织的复杂变局背景下,推进数字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赋能欧洲社会数字化转型改革的有效手段。2020年以来,欧盟通过出台系列政策,积极将数字化进程与利用新技术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相联系,加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加强职业教育在后疫情时代的响应力、适应性和弹性度。整体来看,欧盟数字能力融入职业教育的行动逻辑与改革路向主要体现在加速推进数字能力目标规划、推动数字基础设施提质扩容、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师生数字能力、健全职业教育数字能力评估标准四个方面。从政策工具视角来看,环境型政策对欧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原始驱动作用,供给型政策和需求型政策具有“推—拉”作用,形成三种政策工具的稳定架构,实现欧盟数字能力融入职业教育的政策效力,推动数字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欧盟;数字能力;职业教育;后疫情时代;政策工具
作者:李阳,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潘海生,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组织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观:技术、实践及挑战
摘要:以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欧盟、经合组织和教科文组织先后发布相关报告,旨在以前瞻视角引导各国发展。通过剖析各报告对技术本质、实践样态、面临挑战三个问题的理解,发现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是主流技术路线,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揭示了为何人工智能仍停留在机器本能层面;人工智能作用于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多种场景,深化了全纳教育、全面育人的理念,但仍存在固化教学的风险;当前面临安全、伦理、信任、公平、数据共享、技术依赖、决策者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八大挑战,且前两者尤为突出。报告体现出三个特色,政策上谋划未来教育图景,出台法规消解隐忧;行动上倡导循证研究先行,深化多元育人形式;人员上加强智能素养培育,激发各方参与活力。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作者:王春丽,女,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
特殊教育研究
❖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基于《早期干预/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基于实践的初级专业准备标准》的分析
摘要:为明确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完善提供给0~8岁残疾及处于残疾风险幼儿的早期干预服务,2020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联合其下属早期教育分会发布了《早期干预/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基于实践的初级专业准备标准》。该标准是美国第一个针对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门标准,共7条内容标准、1条现场与临床经验标准以及7个核心要点。该标准以“儿童本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实用主义”理念为基础建构内容条目,以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结构搭建内容框架,按“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路及教学过程的顺序逻辑进行条目编排。
关键词: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教育工作者;专业准备标准
作者:童琳,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顾定倩,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鄢超云,男,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英国高质量的全纳教育教师培养理念与实践
摘要:自《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一词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引入全纳教育理念并开展全纳教育实践。如何提升全纳教育教师培养质量,以推动全纳教育优质发展,也是近年来各国持续关注的话题。英国为促进全纳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全纳教育提出之初就加强了全纳教育教师的培养,这一举措的落实既在于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也是提升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内在需要。英国通过颁布相关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基于大学教育学院的培养方式、制定全纳教师专业标准、充实全纳教师培养资源等,为造就高质量的全纳教育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尽管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英国全纳教育教师培养的理念与实践颇有特色,为英国全纳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英国;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教师;教师培养
作者:易红郡,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礼华,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10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网址:http://bjjy.cbpt.cnki.net
往期文章回顾
✦ 欢迎订阅2023年《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09期 ✦ 《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08期
微信公众号-bjjyyj2019
识别右方二维码关注我们